情緒自由

音樂與心靈,本來就是一個大話題,在疫情措施緊湊得沒有自由的期間,希望各位至少找到情緒上的自由,養成滋養心靈的習慣,慢慢擺脫業力吧。

近年逛書局,發現放在最當眼處的,都在說「財務自由」。

什麼是財務自由,大概就是希望盡量令生活不再因為財務困難,而去做一些違心的行為。坊間有一句說法:「寧願在寶馬哭,也不願在單車的後座笑。」的確,縱使很多人說有錢也有有錢的煩惱,但,財務能夠自由,至少不用受工作的氣。

很多人嚮往財務自由,會為此用心經營,買書研究努力投資,希望30歲前40歲前有一筆積蓄,不再煩惱。但如果你尋求的是人生的快樂,除了財務之外,我覺得,也是時候經營一下:情緒自由。

我的身邊有一類朋友,他們大多是讀書時候的好學生,聽話的孩子,有不錯的成績,以致工作上也有穩定的收入。這類朋友什麼都完美,唯獨是「心的力量」不強,他們習慣了顧及別人的感受,考慮其他人的需要,盡力去滿足,將這些責任當成自己的本份,而由於他們大多都小心說話,多聽少講,很少會像另一類大情大性的朋友般,將喜怒哀樂溢於言表,他們甚至需要極大的勇氣,才能將心中一直的說話衝口而出。久而久之,情緒便一直積壓下來。一顆完整的「心」便因為東跑西顧,而被撕出段段裂縫,忘記了本我。

看過一本關於佛理的書,談到人生轉世,有時變成豬,有時變成狗,要很多的修為,這一個現世才能投胎成人。人生百年匆匆,我們有幸成人,便要好好利用這段時間,修好一顆心。畢竟,以「人」的肉身修心,比以其他生物去修身,來得更少「獸性」,更容易控制。當然,這也代表着,我們百年修心,還是沉淪物慾,皆是自我的選擇。而如果你相信緣份因果的話,人世間所經歷的事,遇過的人,都是你這趟旅程對修心的挑戰。

情緒勒索,在這個對「乖寶寶」期望一致的年代,其實很普遍。我們不知不覺的讀書畢業工作,可能活到快30歲,才發現自己一直沒有目標,營營役役,失去了「情緒自由」了。那麼,如何可以修心養性,達至情緒自由呢?

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,有人用戀愛,有人用工作,有人以家庭、旅行、甚至投資、冒險、讀書、念經來修身,只要找到自己感興的事,可說是處處機會,只盼你來,。以音樂修心,也不失為一個好選擇,你聽的音樂如何,你的心情也必如何:讀書有一個時期特別貪睡,為了早上準時起床,我將馬勒第一交響曲的第四樂章,作為自己的起床鈴聲,那真的是緊張到不行,每天像置身驚慄片一樣,在睡夢中一個大鎚子敲下來,起床的效果的確一流,卻苦了「情緒」,一整天暴暴燥燥的。後來在外國讀書的時候,我改了習慣,每天起床至出門前,都播上了莫札特的音樂,而晚上則找15分鐘靜靜的坐在床上,聽巴哈、聽舒伯特、聽孟德爾遜,不論你是否用心在聽,無形中也蕩平了心中的波濤,清空了滿身不安與煩燥。整理好自己,才以修行的心出門待人處事,很多決定會截然不同,甚至改變一生。

音樂與心靈,本來就是一個大話題,在疫情措施緊湊得沒有自由的期間,希望各位至少找到情緒上的自由,養成滋養心靈的習慣,慢慢擺脫業力吧。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stephenlam.conducto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