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沙漠

從近期的抗疫基金,可見政府對藝術的態度,應該是在演藝、體育及出版界中,最被忽視的一群。多年來在政府眼中,藝術,其實是和課外活動沒有二樣。

以古典音樂為例,慶幸香港家長熱衷於考試,學校崇拜皇家音樂考試和各式各樣本地和海外的青年音樂比賽,香港的一眾音樂畢業生才能以教學維持生計。但教學應否是一個音樂家賴以為生的工作呢?我們又是不是讀書多年,去讓教學成為專業呢?

以Ponte本地樂團為例,我們接近所有樂手,均是在海外或本地的音樂大學畢業的,考到一流的世界學府,除了努力突破自己,希望成為頂尖的樂手外,也總有一顆畢業後回饋香港的熱誠。有一句話,當年輕的朋友常常猶疑應否放棄香港一切,付如此高昂的學費(和青春)投考海外大學,我總會問一句:「你是希望賺錢還是追求藝術?」的確,要在香港成為一位桃李滿門的樂器老師,你是否本科專業畢業、碩士還是海外大學畢業,在家長眼中,其實沒有太大差別。或者換句話來說,奏得好未必一定教得好,特別在初學的階段。

既然回來也是教,何必斷了多年的學生人脈,清空了多年賺回來的學費,去海外讀書呢?

所以,我斗膽的說,在海外進修畢業,回來香港的音樂人,大抵都有希望在這個城市的藝術貢獻的熱情,香港職業樂團只有兩個,而且不像中、日、韓、台等地,樂團無一個是以本地音樂家為先的,這批畢業生真正的在海外一流水平的大學畢業回來,能夠參加的,就只有坊間的管弦樂團,有償無償的,都只能靠一顆熱愛演出的人,希望保持在台上演出的感覺,不至於浪費出國的努力。為此,他們甚至要犧牲教學的時間和收入,去做一件沒有收入的事情。

香港,就是這樣的一個藝文生態。

你或許大聲疾呼,反對香港是一個文化沙漠。你會說:

「你看,我們每天的音樂廳全都是滿滿的節目,不論是學校、坊間、樂團,每個週末的海外的、專業的和業餘的演出皆應有盡有。」

「你看,我們皇家音樂學院報名的人數全球列冠,隨手在街上碰到的青年人(說的是80年代出世的人),都總學過樂器,隨處找一個8級鋼琴的人,完全不難,可見香港音樂普及程度,簡直是全球第一。」

「你看,我們什麼類型的節目都有,還不算是中外文化交流之都嘛?」

對啊,所有東西都是量化,從來沒有人問過,我們想要的,是什麼「質素」的藝術。

曾經聽說過,香港是一個功能社會,在數字上達成目標是我們的強項。無論是開一門生意、投資一個計劃、發展一個項目,甚至藝團去申請資助或尋找投資,所有人都懂得用數字,去證明自己的成功。

以數字衡量成果的社會,永遠也不會有一個可以對文學和歷史信手拈來的領袖,只能夠有資格擁有每天以數字,加上背也背錯的生硬名句作台詞的官員。就從近期的抗疫基金一看,很明顯的態度,就是香港有那9個藝團便足夠了,其他藝術嘛,都不過是可有可無的泥沙罷了,有閒餘時倒還可以一玩,疫情嚴峻嘛,還是收一收吧。

或者文化沙漠的確不貼切,在政策上發揮天馬行空的創意方面,近期香港某些上位者,的確獨領風騷。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stephenlam.conductor